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财经分院隶属于南京市教育局,2015年12月,升格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现设会计系、金融系、现代服务系与信息艺术系等四系,共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有专任教师269人,在校生3395人。

学校发展历史悠久,秉承“明德、尚美”校训,践行“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润校、科研兴校”办学理念,以“唯实创新”为校风,“敬业爱生”为教风,“勤奋求真”为学风,着力培养“高思想觉悟爱国者、高品质社会服务践行者、高品位创新文化塑造者、高层次新技术的创造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全校师生拼搏进取,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学校是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和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获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省特色德育学校、省文明校园、省智慧校园、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

、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育人体系,打造党建品牌

校党委坚持政治引领,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主育人,价值引领;党蓄队伍,凝心聚力;党谋幸福、师生至上”的“四大功能”构建“大党建”工作体系,把牢办学治校之舵。坚持价值引领,打造“红匠思政”党建品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厚植立德树人之魂。坚持文化引领,落实“五育并举”,构筑了以“明德尚美”为主旨的“三段式五阵地”的育人体系,为学生搭建终身成长之路。坚持创新引领,以产教融合推动“德技美并修”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夯实人才培养之基。近年来,学校党委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教育系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党建品牌“红匠思政”获评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红匠思政价值引领,三全育人成果芬芳》案例获评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典型案例,学校还获得省“三全育人”典型中职学校、首批南京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市师德建设综合成效奖、第三方满意度奖和宣传教育奖,是“第二批”南京市四有好教师重点建设团队,连续三次被评为省文明校园,在南京市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评估中获得特等奖。

(二)坚持服务导向,贯通培养体系,彰显办学优势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润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传承百年文化,深耕产教融合,围绕南京“4+4+1”主导产业体系建设和“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科学规划专业结构,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更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成长为逻辑,坚持“德技美并修”育人理念,落实省级五年制高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管理规范,整体设计长学制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优质毕业生3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转本考试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连续多年在省内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国际合作办学成果丰硕,连年获得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满意率100%奖”。

(三)坚持依法治校,构筑多元格局,提升管理效能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以《章程》为统领,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学校治理体系,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深化推进二级管理,形成学校宏观调控,二级系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校务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和工作章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梳理各项业务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控体系;严格落实校务公开,不断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坚持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理念,将政府代表、行业代表、企业代表、高校代表等纳入校务委员会,构筑多元共治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现代治理效能。加强“政行校企”现代专业产业学院建设,建成唯晶艺术专业学院、讯飞人工智能专业学院、正保财税邦智慧财经产业学院和用友·新道数智金融专业学院等育人共同体。学校获评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成功创建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坚持内涵发展,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培养水平

学校科学制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目标任务落实和绩效考核为抓手,以完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的目标体系与标准体系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促进质量评价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一转向多元,由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大数据,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建立了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建成了覆盖教学质量保障、双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常规督查、专项督导与第三方督导相结合的督导工作机制;构建了系部考核评价体系,动态调整系部工作质量考评指标,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的举措落到实处;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基础保障长效稳定,育人条件持续改善

(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校园

学校现有莫愁路、夫子庙、江宁等校区,总占地面积151.06亩,建筑面积10.99万平方米。教室1.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4.1万平方米,行政用房建筑面积4411.74平方米,生均教学、实验(实训)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大于20平方米。学生宿舍(公寓)2.7万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达15.85平方米,满足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2个,建有智慧教室138间、各专业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96间、专业录播教室9间、室内体育场6294.68平方米、图书馆2000多平方米;其他功能场馆多样,报告厅、标准化校园电视台、4K高清数媒放映室、艺术画展展览室等一应俱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明德尚美”校训为引领,积极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将校园景观打造成融导视、展示、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展馆,如江宁校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展馆、莫愁路校区1884创新创意园、夫子庙校区大国工匠文化园等。

(二)加大资源投入,配置先进设备

目前,学校资产总值达61548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279.31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8万元。当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306.86万,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占比15.96%。生均设备值远超省定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立足南京地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并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2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另建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工位总数4313个。实训设施设备配置先进,部分设备达到行业企业先进水平,能满足基础实训、生产实习和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的需要。

学校全面升级改造基础网络链路架构,建成全光网络校园,各校区均建有基于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在中心数据库的基础上,统一数据中台,实现数据资产复用;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成先进的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建有250平米的心育中心,配备了沙盘、音乐放松椅以及脑波反馈仪、正念舒压仪、VR-9D虚拟身心训练系统等先进设备。三校区各建有图书馆,建筑面积共2175.85平方米,阅览位280个,馆藏纸质图书21.8万册,电子图书35余万册,订阅报刊杂志324种,生均图书64册。先进的设施设备配置,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育、综合素质拓展提供全面保障。

(三)保障办学经费,提供有力支持

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顶层制度设计,在《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市教育局、财政局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每年向五年制高职学生投入的生均拨款经费均超过省市标准。近三年市财政共向学校投入经费37181.74万元,2022年年生均经费达到3.72万元。学校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中心地位,确保教学经费优先投入,不断健全资金使用内控管理制度,明确经费执行规范,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近三年用于日常教学支出的经费占经费总支出的比例均超过12%,2022年日常教学经费支出金额2465.46万元,占总支出比例为12.59%。近三年用于教育教学设备及各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项目经费累计超过6000万元,2022年地方财政专项投入资金5627.11万元。

三、专业建设规划有序,人才培养内涵丰富

(一)主动对接主导产业,优化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立足南京地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服务业等,围绕南京“4+4+1”主导产业体系建设和“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形成引领全省的会计、动漫专业群建设,带动金融、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群)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研讨人才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2021年,新增云计算专业,原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置换成动漫设计专业。现有大数据与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首批优质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特色专业3个。现有会计、动漫制作技术等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 ,智慧财经、动漫制作技术等2个学院五年制高职高水平专业群,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2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和4个校内实训基地。

(二)科学制订培养方案,推进“岗课赛证”融通

学校依托校内专家和企业、行业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认真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根据学院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符合学校校情、学情的长学制、贯通式五年制高职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各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在学院评审中全部一次性通过。坚持系统设计,发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优势,在入学初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一到三年级开展“理实一体化”职业教育,四、五年级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合理安排学时,规范组织教学,五年制高职总学时数在5000课时左右,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的1/3以上,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均在10%以上,平均10.83%。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每年举行技能展美节,与省市各级各类大赛赛项全方位融通,实现以节促练,以节促赛,以节促新。

(三)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建设

学校严格落实五年制高职各专业课程标准。针对专业技能课程,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课程标准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开展全校12个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活动。近三年,联合专业建设委员会、校外专家、行企技术骨干多方协作,共同研究,制订(修订)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标准150余门。有健全的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更新和评价机制,主干专业建有教学资源库,近三年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达475.9GB。根据学校地域特点、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校企合作开发《游戏美术》等30余门校本专业技术课程和精品课程24门;组织教师开发《南京历史文化》《明德尚美系列读本》《OPENSTACK云基础架构》等校本教材。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拥有网中网《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平台等20多个数字化虚拟实训系统。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公共基础课统一使用国规和省荐教材,96.34%专业(技能)课按要求国规和省荐教材;89.25%课程选用近5年内出版的教材,教材选用、采购等程序规范。

学校是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1+X证书试点项目共有13个,覆盖学校所有五年制高职专业,已取证数2044人次,取证率超过80%。

(四)全面落实教学规范,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持续制(修)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抓好思政课堂主阵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成立课程思政创新中心,统筹全校“大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建设工作。现有1门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项目、3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项目;2022年,我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中心获批学院五年制高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保险基础》、《网络交换与路由》获批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2022年联院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作品3项、二等奖作品5项、三等奖作品5项;已开发9门“明德尚美”系列校定课程教材,打造10节“红匠思政微课堂”。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引企驻校,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成效显著。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能有效满足学生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需要。目前建有会计等6个现代化专业实训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2个,实训工位总数4313个,各专业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平均52.31%。近五年授权专利共33项,近三年技能大赛省级以上教师获奖21人次,学生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18项。

四、师德师能双线提升,队伍建设坚强有力

(一)机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突出

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大党建”体系统领下,以“红匠思政”党建品牌建设为依托,实施“明德、养德、护德、成德、立德”五大行动,构建“三领、三抓、三评”师德师风长效工作机制,构建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文化思政“五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制定《教师师德手册》,与各系部签订《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不断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每年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教育好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建立名师师德工作室,发挥名师在师德方面的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多次报道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果。学校在南京市“师德建设年”中多次荣获综合成效奖、第三方满意度奖和宣传教育奖,2021年获评师德建设优秀创新案例。

(二)结构合理,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双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师能”双线提升策略,持续推进“四鹰”培养工程。现有专任教师269人,在校生3395人,师生比达1:12.62。在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08人(其中正高级教师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0.1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5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57.99%。学校现有管理人员61人,占全部教职工15.5%;思政课教师现有专职18人,思政课教师数与在校生比例为1:188.61,每个班级配备一位班主任。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130人,占专任专业课教师83.33%;现有兼职教师73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比例为21.35%,兼职教师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比例为71.23%,本学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含校内实践性教学、校外实习)达到专业课总学时的24.02%。

(三)规划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明显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培育机制,出台有《优秀青年教师管理办法》《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覆盖育人、教学、科研的教师多维绩效评价机制,当年培训经费占专任教师基本工资总额比例8.13%%。现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匠师育人”好教师团队、江苏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南京市名师工作室等省市级名师工作室11个;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等省教学名师5名,省职教领军人才2名,南京市斯霞奖获得者1名,市级教学名师15名,正高级职称教师2名,省市中心组成员、省级及以上行指委委员、省联院专指委主任及委员共计16人。2021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在国家级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在国家级班主任业务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项,省级班主任业务能力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师个人参与国家教学成果项目二等奖1项;完成省级以上课题结题9项。

五、立德树人坚持不懈,五育并举助力成才

(一)实施特色“出彩德育”,引领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深耕“明德尚美”百年校训的文化内涵,坚持“五育并举”,形成新时代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技美并修”育人理念,确立心灵出彩、人格出彩、意识出彩、技能出彩的新时代职教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校富有时代特征和职教特色的德育“三全育人”工作系统。秉承“育阳光心灵、创出彩人生”的心育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了“六位一体”的阳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人,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员1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7人,建有“心灵驿站”阳光心育工作平台,线上线下双路径开展阳光心育工作。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围绕过程化、科学化、综合化、信息化和权威化的“五化”标准,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过程性与人才培养目标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学校获评南京市德育示范基地学校、首批“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多门课程成为省、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22年12月我校获南京市职业学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我校“尚美立行”名班主任工作室获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立项;我校班主任老师王心同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班主任能力比赛一等奖;学校《“三全育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立项省职教协会课题;学校赵睿思同学作为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代表在教育部职成司与人民网共同主办的职业院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进行“职教生心中的二十大”专题展示。

(二)传承时代“工匠精神”,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深挖社会资源,通过“双主体三阵地”育人模式,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和专业技能研训,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的培育贯穿五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课程、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课程”、推进“明德尚美”校本课程、落实“红匠力行”劳动实践课程,建构起“德技美并修”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制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制度,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劳模精神和最前沿的岗位知识技能带入课堂。现有校内实训基地6个,其中省级实训基地2个;每年组织开展技能文化节,学生技能比赛参赛率100%。学校现有1+X证书试点项目13个,覆盖五年制高职所有专业,已经取得证书人数2044人,取证率80%;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90%以上。学校成立了技能大赛工作办公室,制订《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全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赛上荣获1个国赛三等奖、6个高职组省级一等奖、12个省级二等奖,4个中职组一等奖、二等奖17项。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定《创新创业比赛实施方案》等制度,落实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知识、专利设计申请等融入课程体系;组建机器人、无人机等创新创业社团与兴趣小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资源整合;每年定期举办“金点子”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及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参与率达100%;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教师双创认知、思维转化及教学能力;将创新创业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橱窗板报、班会团会、社团巡礼等进行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承办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专项培训班和创新创业比赛;制定创新创业比赛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学校现建有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中心、融媒体创新创业中心、1884创新创意职教服务园等3个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注册企业2家,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在近三年的江苏省职业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6个,获奖成绩居于同类学校前列。

(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三级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点面结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深度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多维培育职业能力,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和促进毕业生正确择业、充分就业。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对口就业率与本地就业率达85%,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达98%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南京市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获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办学单位”。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校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高达98.53%,自身发展满意度、课程教学满意度、学生管理满意度、生活服务满意度、学习环境满意度、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等均超过95%,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积极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扩大职教影响

(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面服务社会发展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现向社会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7项,建有省级“尚美”智慧旅游公共职业体验中心,2022年开展体验活动9次,服务750人次;近三年以来学校共承办各级比赛17次,教育教学参观交流活动近60次;作为南京市人社局、教育系统指定标准化考点,每年承担不少于10次的考务组织工作,为过万考生提供标准化考试服务。学校积极申报技能鉴定、职业鉴定新项目,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推动培训、就业的有机衔接。上一学年受疫情影响,仍然承担了4项技能鉴定工作,鉴定人数近400人;对外开展培训以及考务工作6项,合计人数5500人,超过我校在校生人数,培训满意度达99%。学校配套建设有专业技术服务与产学研中心5个,参与生产、咨询技术服务3项,送科技进企业以及下乡活动4次。学校积极开展多领域对口支援活动,与伊犁丝路职业学院、泰州机电分院进行全面交流合作,上学年共开展对口支援合作活动5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依托南京“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利用现代服务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在六合区茉莉花村建立“早教服务站”。

(二)底蕴深厚积极创新,立德树人特色鲜明

1.传承百年文化,明德尚美显特色

学校传承130多年优秀文化传统,围绕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提炼出“德技美并修”育人理念,确立了“高思想觉悟爱国者、高品质社会服务践行者、高品位创新文化塑造者、高层次新技术创造者”的“四高”总体育人目标,以及“明礼遵规,尚自信之美;明技笃诚、尚创新之美;明道精进,尚担当之美”的实践目标。各专业群分别建成认知、内化、实践三段式“明德尚美”文化育人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践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文化育人保障机制。学校的文化育人实践使学生核心素养呈现以下“四个倍增”:政治觉悟提升、目标感提升,实现理想价值倍增;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精技展美能力倍增;主动发展愿望提升,人人努力成人成才蔚然成风,实现文化素养倍增;创新创业能力强,生存发展能力倍增。该文化育人体系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深耕产教融合,模式创新育新人

学校扎根江苏大地,聚焦南京需求,紧跟行业发展,积淀十五载,探索实践了具有鲜明特色、产教深度融合的动漫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育人新模式。通过深化“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改革,引企入校,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文化氛围与管理模式,建设了“四方共建、校企共管”的实训教学“梦工场”,构建了“生产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课程体系,打造了“校企混编、协同共长”的结构化实训教学团队,实施了“四段递进、差异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培养了2300余名高素质毕业生,国赛金牌选手31人,其中近30%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制作了36部动漫产品,其中代表作《重返大海》在全球公映;打造了一支拥有国际级导演沙牧秋老师在内的省数字文化“双师型”名师团队;研发了《五年制高职课例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获得了省首个“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在内的综合性称号13项,省内外11家兄弟院校成功复制推广。该办学成果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构建红匠思政,三全育人有实效

学校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系统协调,精准施策,创新探索,摸索出一条党建统领、全面融合、多线并进、多方协同的“三全育人”创新实践新路径。学校从高处着眼,在整体设计与价值引领中突出“担当匠魂”,构建多方协同“大思政”体系,形成了“红匠思政”育人品牌下的育人目标体系、育人课程体系、育人实践体系。学校从要处着力,在课程同行与全程融入中打造“先锋匠师”;从实处着力,在全员育人与系统协同中培育“红匠青年”。2021年3月全市一百余名教育管理者齐聚学校研讨观摩三全育人工作,2021年7月学校“红匠思政”项目荣获江苏省“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2021年12月学校获评南京市首批“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学校多门课程成为省、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多次在全国、省市会议进行“三全育人”工作交流,标志着学校“红匠思政”引领“三全育人”品牌影响力提升,花开无声,成果芬芳。

4.聚力“四鹰”工程,争先创优成风尚

学校以“双高”师资队伍培养为目标,聚焦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建设,着力于教师高尚师德、深厚学识、精湛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名师引领、“四鹰”培育、校系共抓,校企共育的模式全面提升教师师德师能水平。学校创新开展“四鹰”师德师能双线提升工程,通过搭建“雏鹰、飞鹰、雄鹰、领鹰”梯队式教师成长平台,兼顾从新教师到名师之间专业成长接力式发展,实行双导师(校内,企业)制度,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地考察、在岗研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双线提升。目前,“四鹰”团队已有教师95人,其中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职教领军人才2名、南京市斯霞奖获得者1名、市级教学名师19名,正高级职称教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成为“优秀创新教学团队”的孵化器。

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我校还存在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兼职教师队伍结构需优化、服务社会能力待提升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积极谋划高位发展,集聚资源、完善标准、创新机制,深耕产教融合,提高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与现代服务业高品质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与人民群众高质量教育期待紧密契合、与南京职业教育领跑江苏紧密匹配,建成“引领江苏、全国知名、中国特色”的一流职教名校。